日本长崎枇杷或者日本有枇杷吗

曾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水果市场见到枇杷,当时觉得奇怪,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中国华南、西南常见的水果,好像在其他地方并不太流行。买下来吃,感觉略微酸涩一点,这倒是对南欧人的胃口,他们对杏子、李子的口味也是如此,都喜欢略微酸一点的。

作者 周文翰


爱好美食的南欧人有兴趣尝试各种偏门水果,据说1950年西班牙瓦伦西亚有个果农,在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一家果园里发现一株优良的大果枇杷,截取枝条拿回瓦伦西亚嫁接在本地产的枇杷树上,由此逐渐发展出几个新的杂交品种。1990年代瓦伦西亚的卡略萨登萨里亚镇成为重要的枇杷产区,大量向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出口。当地还用于制作枇杷果酱、枇杷干之类吃食。

古代中原的食客最早以为枇杷是原产江南、四川的植物,这和对枇杷这种水果的记录历史有关。最早提到枇杷的是汉武帝时得宠的文人司马相如,他在夸耀皇帝行宫之大之美的《上林赋》中提到里面种着各地进献的新奇树木,如“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枇杷这个名字,据说是因其树叶形如当时的乐器琵琶略呈椭圆形,所以从琵琶字音转变而得名。湖北江陵发掘的汉代古墓随葬品中有枇杷核,似乎可以说明当时已种植枇杷了。如果长安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润一些的话,说不定枇杷树真能活下来。一般来说枇杷在平均气温12摄氏度以上的地区能生长,在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以上的地方才能正常结果,因此现在主要是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栽种。

司马相如没有提上林苑中的枇杷来自何处,但是按照当时中原王朝的触角来说,不外乎华东、西南、华南三个方位。华东的江浙、西南的四川早已经设置州郡,可能性更大一些。魏晋时代的《名医别录》中有枇杷叶入药的记录,南朝著名道士、药学家陶弘景曾经引用,估计是江南的医药学家采集的江南生长的枇杷。到唐代,诗人提到盛产枇杷的地方主要是四川、江淮和两湖,杜甫在蜀中见到江边“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白居易写过江淮一带的“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柳宗元描述过湖南澧州的物产“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直到宋代人,才提到华南也有枇杷,当时出版的《本草图经》明确说“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馀,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四月采叶,暴干”。

但是最近半个世纪,植物学家才真正研究清楚枇杷这种水果的起源和传播路线。上世纪60年代初,原华中农学院章恢志教授先后对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两广地区和海南岛等野生枇杷分布较多的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调查,在川西贡嘎山东南坡石棉县境内发现了成片的野生枇杷群落,推测这里可能是枇杷起源中心。很多植物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原生在云贵川横断山脉山谷间的植物,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分别演化出不同的品种:一支通过怒江、澜沧江传播到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一支通过红河在云南中部、东南部扎根;一支则沿着文山、西江传播到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成为栽培枇杷的起源中心,进一步传播到华中、华东、华南。

枇杷在唐朝就已从中国传入日本,故在日本有“唐枇杷”之称。近代因为日本与欧美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很多欧美人是先从日本引入东方植物,如枇杷的拉丁名就是“日本枇杷”。实际上最早那批枇杷进入日本后似乎没有流行起来,约1830至1847年,中国的枇杷种子再次传入日本长崎县的茂木地区,栽培出“茂木”这一品种。1879年,田中芳男将“茂木”的种子带到东京,实生播种后又得到“田中”枇杷,通过“茂木”、“田中”的杂交、自交、实生变异、芽变等方式培育出好多新的品种,并有了商业化的种植园。

蔷薇科苹果亚科枇杷属的植物约有3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现代栽培枇杷多数是普通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进一步杂交所得。这种植物的好处在于可以赏花,也有果实可吃,所以人们喜欢种植在庭院里。尤其是在热带,枇杷树四季常绿,有七八米高,在秋季或初冬开花,有浓厚的香味,初夏时节一串串枇杷果成熟,一束束挂在树上,四五厘米长的椭圆形果实看上去像是大杏子一样黄澄澄的,吃起来甜甜酸酸的。

近代法国巴黎国立植物园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分别于1784年和1787年从广东引入枇杷,然后传入南欧地中海沿岸,他们采用了“芦橘”的粤语音译称为“Loquat”。地中海沿岸的人对枇杷的口味颇为欣赏,用来做新鲜水果沙拉以及水果杯,还有做馅饼、果酱、果冻、酸辣酱乃至酿造低度果酒的。其他如南非、智利、澳洲、美国南部等地也有个别种植枇杷,多数都是欧洲殖民者引入。中国移民把枇杷带到夏威夷州和美国本土栽种,马达加斯加人称枇杷就直接来自对中国名称的音译,叫“Pibasy”。

中国原产的枇杷西传的同时,植物传播史上的有趣故事是,法国人把一种“法国枇杷”引种到湛江。晚清时候法国租借“广州湾”,殖民者在湛江最早铺设的道路当时叫“贝当街”,引种了在东南亚、大洋洲、印度、南美热带地区和中国广东、海南、台湾等地都有野生林木的大叶榄仁(学名Terminalia catappa)作为行道树。这是桃金娘目使君子科诃子属的植物,从现代植物分类学角度看和蔷薇目的枇杷差别很大,可是湛江人大概觉得这种树的叶子形状和枇杷有相似的地方,称为“山枇杷”,法国人在越南修建西贡等地的道路时就曾用这种越南本地树种做行道树,晚清的湛江人看到这种树是法国人主导引进作行道树,就称之为“法国枇杷”。每年二三月这些“法国枇杷”的叶子有很多变为黄色或红色,让南国的立春时节好似交织了北方浓秋的红叶,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民国政府收回湛江法租界后将“贝当街”改名“逸仙路”,1966年时一度又改为“红旗路”,1981年恢复逸仙路原名,但是当地民众最习惯叫的仍然是最为形象化的名称“枇杷街”。

来源:北京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最近的当季水果是啥?

问杭州人或者浙江人,答案是统一的:枇杷。

家乡人谁不爱远近闻名的塘栖枇杷?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这一口鲜甜,专家们付出了多少?

西班牙枇杷大如鸡蛋,日本枇杷更抗冻,这些优点,咱们的枇杷可以有吗?

这些,今天(5月24日)且听小时新闻记者道来。

1】西班牙枇杷大如鸡蛋,日本更抗冻,枇杷良种攻关专家在行动

“今年浙江枇杷裂果严重,塘栖枇杷产区裂果50%。”

“我刚从温州永嘉、泰顺回来,那边裂果更严重,有80%。”

浙江省农科院陈俊伟研究员

“传统白枇杷还是太娇贵,今年我们在温州试种的‘迎雪’和‘漫山红’,表现就很好,没有裂果。”

早晨5点起床,从杭州市区开车出发,省农科学院陈俊伟研究员先到海宁枇杷地考察种质性状,中午地里匆匆扒了几口饭,他又开车赶去了临安。

在浙江,种枇杷的农户都认识陈俊伟,大家看到他特别亲切,因为陈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可是致富金果果。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这位皮肤黝黑、冒着烈日奔走浙江大地的农业科研工作者身上,有着最真实的写照。

5月,省农科院科研创新基地的枇杷陆续成熟,枇杷课题组在全省推广的新品种同步成熟。

这一季,陈老师每天早晨5点起床下田,要一直工作到深夜11点。

枇杷是原产中国的水果,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塘栖软条白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枇杷。

软条白沙枇杷

但是,为什么尝过软条白沙枇杷的人少之又少?

原因是软条白沙不好种,冬天怕冷,春夏怕晒,又怕雨水,容易冻伤、裂果和灼伤,每年产量少得可怜。

软条白沙的问题,是很多白枇杷的通病,为了趋避扬利,选育好种又好吃的枇杷,以陈俊伟为首的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开启了枇杷良种攻关的漫漫征程。

冰泰

冰蜜

在省农科院,小时新闻记者见到了来自日本、西班牙的枇杷,像省农科院选育的‘冰泰’、‘冰蜜’枇杷,就是利用日本‘大房’枇杷和‘宁海白’枇杷杂交选育的后代。

在日本,枇杷这种水果被叫作“唐枇杷”,有人推测它是唐代传入日本的,有说法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枇杷,但文字记载的是,日本江户时代从中国引种了枇杷。

日本枇杷

国外没有白枇杷,日本和西班牙也只有红枇杷。

陈老师发现,日本从中国引种的红枇杷,长相和口感都比较接近塘栖“大红袍”枇杷。

不过,日本枇杷的口感有点酸,虽然没中国的好吃,但最大的特点是比中国枇杷抗冻。

西班牙枇杷

后来,欧洲航海家把日本枇杷带到了欧洲,先是种在英国的皇家植物园,因为英国冬季太冷不适宜种枇杷,又把枇杷引种到了气候比较温暖的西班牙等国。

西班牙枇杷的味道会更酸,肉质也比较粗硬,品质比日本枇杷还要逊色,不过它的优点是果实个头大,有的品种大如鸡蛋,一个枇杷二三两重,也比较耐储运。

这些优点,咱们的枇杷可以有吗?

2】全球枇杷科研田里搞对象,“爱情结晶”的滋味多美妙

枇杷属植物很有趣,省农科院保存了不少这个属的植物资源。

陈俊伟介绍:“比如香花枇杷和台湾枇杷,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贵州枇杷结果像葡萄一样成串,每串有上百个果;虽然这些枇杷属植物的果实都很小,但我们考虑今后可以开发利用来做果树砧木。”

福建‘解放钟’

像每年五一开卖的福建枇杷,品种叫‘解放钟’,以前还有人用‘解放钟’来冒充塘栖枇杷,因为它上市会更早。

福建‘解放钟’种到浙江,因为冬天太冷开花迟,反而要6月初才成熟,不过这个枇杷成熟后,味道还是不错的。

最好吃的还是我们江南枇杷,不过它们去国外走了一遭,适应了当地水土气候,也会产生出中国原生种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抗冻、抗晒、抗裂果等等。

晒斑(左)和裂果(右)

利用国外枇杷资源,和中国枇杷优势互补,科研人员就可以杂交选育出表现更优异的枇杷新品种。

除了日本‘大房’枇杷和‘宁海白’枇杷杂交选育的‘冰泰’、‘冰蜜’外,课题组在西班牙Algerie枇杷和塘栖‘塘科白沙’枇杷杂交选育的后代中,也发现了表现不错的后代,今年第一年把它列入了考察对象。

西班牙Algerie和塘栖‘塘科白沙’的杂交后代

眼下,正是省农科院一年一度的枇杷大考季。

清晨,科研人员一头扎进枇杷园,忙乎一整天,要考察记录下每棵树的许多数据。

目前,基地每年需要考察的对象是4000多株枇杷树,每一株都不一样。每棵树要连续考察3年才能决定它的去留,科研上管这项工作叫考察种质性状。

栓皮

皱果

“像课题的杂交组合,要观察它有没有裂果、皱果、栓皮,结果率高不高,果实够不够大,味道好不好。有的人喜欢吃纯甜的枇杷,其实带点酸味的枇杷会更甜,风味也更浓郁。”科研人员告诉小时新闻记者。

‘冰泰’和‘冰蜜’在省内多产区进行试种,已有商品枇杷上市。

软条白沙杂交苗圃

据说,今年塘栖枇杷卖到200元/箱,兰溪枇杷也卖到150-170元/箱,而且好的枇杷,还有点一果难求。

枇杷的身娇肉贵,传统品种的弊端直接影响了枇杷品质、供需关系和市场价格。

这两年,陈俊伟团队利用表现优异的新品种枇杷,与塘栖软条白沙杂交选育的1900多株枇杷苗,正在试验田茁壮成长。

“这1900多株枇杷苗2年后开花结果,按照1%的成功概率,这里大概会出20多个不错的优株,它们的表现能够超过软条白沙,我们会从中选两三个向市场推广,希望若干年后,更多人能品尝到世界顶级枇杷的美妙滋味。”陈俊伟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